昨天小编跟大家刚提到过
环球时报英文版关注“东莞智造”
今天小编继续带着大家
跟着《环球时报》英文版的全球视角
来看看歪果仁关注东莞的那些事!
《环球时报》英文版“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系列刊发《成熟的商业环境和法律系统令外商投资受到鼓舞 外商企业应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报道称,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东莞逐渐成为制造业的核心,外来资本与技术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增长,2017年的交易价值达1.23万亿人民币,大量产品可以从这里获得,完整的产业功能链条在全球竞争中占有非常关键的优势。而随着我国的的商业环境和法律系统都有所发展,外商企业应有长远的目光适应第二大经济体逐步完善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说到东莞的制造业,
小编不自觉就傲娇起来,
还迫不及待跟大家分享一下!
冲刺万亿制造▶▶
从中国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强市
在位于松山湖的中图半导体的工厂里,机械臂有序地挥舞作业,一个个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从机器里“吐出来”,这家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制造商去年的月出货量占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的40%,营收同比增长117%,站稳行业龙头老大的脚跟。
(△网络图)
中图半导体仅是东莞制造业蝶变的缩影。过去的一年里,东莞的经济总量和质量迈上新台阶,多项指标实现新突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在全省排第五位;东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排名珠三角九市第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这是东莞2017年交出的靓丽的“成绩单”。
一连串漂亮的数据背后,让我们看到,如今的东莞,已逐渐从中国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强市,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充沛的动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的时代背景下,东莞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机遇,向万亿制造强市冲刺。
“倍增”引领莞邑“突围”▶▶
聚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农历新年刚过,“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德尔能董事长秘书、公关部总监辛创为企业新能源汽车板块增资扩产到处奔波,“我们正在物色3万平方米的厂房,以满足企业产能需求。”
去年德尔能沿着科技创新的倍增路径,优化生产工艺,开拓新的业务板块:在手机电池市场的基础上,加快科技研发成果的转换速度,重点开拓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和销售。借此板块,德尔能迎来高速发展期,预计2017年销售额6.7亿元,同比增长近70%。
(资料图)
德尔能是通过科技创新这一倍增路径实现跃升发展的先行者。去年来,东莞启动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推行科技创新、总部经济、资本运作在内的六大倍增路径,搭建专业服务资源池,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倍增发展。
在过去一年,全市市级“倍增计划”试点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1.1%,“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税收达147.1亿元,17家“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已率先完成倍增。如今看来,在“倍增路径”的引领下,各“倍增计划”试点企业乘势而上,激发出企业发展的新活力和新动能,东莞过去“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改变,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东莞在产业逐渐向高端环节挺进的同时,向全球市场拓展的步伐也在加快。随着“倍增计划”试点企业拓斯达与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达成协议,投资额不低于16.5亿元的拓斯达海外科技园的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企业董事长吴丰礼说,此举意味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不仅有利于提升产能及研发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拓展海外优质客户。
(资料图)
东莞“车间”里繁忙的景象,正是广东制造业最新发展趋势的生动写照。“倍增计划”的阶段性成果,有力支撑了东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增速排名珠三角九市第二位,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这一先行指标荣枯线上看,东莞全年平均水平为50.8,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
来自制造业靓丽的数据,一方面表明工业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另一方面增强全球的企业家对东莞投资的信心。紫光集团、华为公司、蓝思科技等一大批高精尖的行业龙头企业踊跃来莞增资扩产,成为“东莞制造”加速发展的引擎。据东莞市经信局数据显示,东莞2017年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75宗,协议金额1194.6亿元,增长41.9%。
坚守制造业主攻智造转型▶▶
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
“倍增计划”引领东莞制造业成功突围,并非偶然。东莞一直以来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工厂”,这离不开历届东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
从翱翔太空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到美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再到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均遍布着“东莞制造”的身影。去年,东莞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316.97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5.49亿元,比重首次超过50%。智能制造装备的增长高达30.8%。
今年1月举行的东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东莞将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通过深入实施“倍增计划”积极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着力培植更多优势支柱产业集群等方式,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可见,当前东莞坚定不移地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智能制造是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制造业回暖的重要动力。刚刚上榜《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的易事特董事长何思模就非常注重智能制造技术的水平。何思模说:“这些年,企业通过生产、管理自动化建设,使产效大增,劳动力提升了16倍。”
(资料图)
在长盈精密的生产车间里,操作员正在调试着即将上生产线的六轴机器人;在劲胜精密的“无人工厂”里,AGV小车、机械手、加工中心相互协作,高效制造手机壳;在东华机械的厂房里,研发工程师正在调试智能工厂管理系统4.0版本……在东莞,越来越多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瞄准了智能制造,加快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型的步伐。
这背后,是东莞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东莞落地。就在去年,东莞出台了《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提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补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向全国智能制造新高地进军。这也是国内城市首次提出以全生态链的概念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在不久前举行的东莞市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东莞提出要以深入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为主线,着力实施“百千万”三大工程,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同时,加快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培育300个以上改造应用项目,建设两三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进一步激活企业实施智能改造的市场需求。
攻坚“降成本”▶▶
探索全国制造业成本“洼地”
“按照新政规定,单单是电费,我们一年就可以节省600万至700万元的电费。”五株科技行政总裁曾国权说。五株科技是东莞的“用电大户”,每年的电费高达1.5亿元,这对企业来说是笔不少的开销。他所说的新政是“莞版实体经济十条”。
近两年多来,从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方案、首次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实施“倍增计划”,到去年出台的“莞版实体经济十条”,东莞打出一套含金量十足的“减负”组合拳,为莞企转型赢得了空间。
在不久前举行的“东莞市深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东莞宣布力争年内为实体经济减负190亿元以上,努力将东莞打造成全国制造业成本“洼地”。去年,“莞版实体经济十条”就为东莞市企业减负73.2亿元。
在“减负”的同时,东莞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莞版“实体经济十条”中提出计划4年安排8亿元引导企业“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并引导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升级。
△商事制度改革
作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先行地,东莞近年来通过企业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负面清单登记管理、“互联网+”审批中心、多证合一登记等创新模式为企业降低隐性成本。
借力互联网,东莞的工商登记业务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月28日,全市共受理网上登记业务65.47万宗,占全市同期同类型业务的90.23%,全部业务都在1—3天内完成审批,同时为群众减少往返窗口150.45万人次,有效地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
去年年底,由广东省工商局、省社科院组成联合课题组调研的《2017年度广东各市开办企业便利度评估报告》发布,东莞市以80.41的综合得分,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前三、地级市第一名。从侧面反映出东莞正为全国探索一条走向制造业成本“洼地”的道路。
振兴实体经济,既要做“减法”,让企业轻装上阵,也要做“加法”,支持企业发展新动能。当前,东莞正在努力抓住振兴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