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胡国球)《五羊石像》《孙中山纪念像》《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像》……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城市雕塑,其缩小的“模版”集聚在东莞展出。今日(3日)下午,“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60年精品巡礼·东莞站”在莞城美术馆开幕,广州雕塑院携60年以来的70件珍贵的原著历史作品。展期至4月6日。
促进东莞雕塑文化对外交流
广州雕塑院于1956年成立,是广东最早的雕塑艺术专业机构,也是国内五十年代成立的三家雕塑创作专业机构之一。它培养出了四、五代的雕塑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广东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优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同时折射出新中国美术曲折发展的历程。比如安放于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纪念像》、烈士陵园的《广州起义纪念碑》等城市雕塑,记录着中国革命年代的种种历史;《金色五环》、《体育·大自然》等作品,则是反映当代体育竞技风貌,将奥林匹克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由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创作的《大禹》,则是为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而创作,极具时代意义。
本次展览展示的作品,都是这些优秀雕塑的缩小的“模版”。借由此次东莞巡礼,展示广州雕塑在创作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促进东莞雕塑文化与外界的交流。同时,东莞市民通过展览也将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风貌特征。 广州雕塑院名誉院长俞畅说,由于雕塑的制作过程复杂,很多市民不甚了解,使雕塑文化一直推广不开。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购买、收藏雕塑作品,越来越多人开始深触并喜欢上雕塑文化了。
城市雕塑记录发展变迁 体现城市精神
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烙印,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同时也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精神体现。本次展览,展出城市雕塑近20件,其中近半数以上的作品安放于广州,而堪称广州城市象征的《五羊石像》也将展出。届时,也还能观赏到安放于南京的《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像》、广西的《刘三姐》、惠州的《客家女》等其他省市的城市雕塑。
在众多展品当中,安放于东莞市虎门镇林则徐公园的《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像》备受东莞市民关注,该雕塑由凌镇威、詹行宪、尹积昌、蔡修齐、姚志强等联手于1972年打造,用以纪念鸦片战争中英勇抗英的虎门人民,歌颂他们顽强战斗的精神,该雕塑也成为了虎门的标志乃至东莞的城市象征。
东莞与雕塑颇有渊源,其在广东省雕塑界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张松鹤、蔡里安和李汉仪等人,都是著名的东莞籍雕塑家,为东莞的雕塑和中国的雕塑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正是出自张松鹤之手。
俞畅说,一座城市要找到适合的雕塑不容易。首先,雕塑要以反映城市的精神和品位为主,就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人文故事或者传说,尽可能制作出更多的雕塑,然后通过老百姓的口碑才评选出来。“比如,一开始《五羊石像》也不是广州的城市雕塑,后来因为越来越多人承认它,所以才成为了城市雕塑。”